请输入关键词...

王灿明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情境教育研究重要成果

发布者:颜廷宏发布时间:2020-09-28浏览次数:933

近日,王灿明教授撰写的论文《情境:意涵、特征与建构——李吉林的情境观探析》在教育学顶级期刊《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发表。这是我国情境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校情境教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情境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基于长期的教育实验,并吸纳古典文论“意境说”的理论滋养而创建的蕴含民族文化意蕴的一种教育模式,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重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首次被写进重大决策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情境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情境是情境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情境教育的理论内核。然而,学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近年来,王灿明教授系统搜集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论著中关于情境的相关论述,运用文本细读法将这些思想碎片拼接起来,还原并系统诠释了李吉林的情境观。

一是深刻阐发了情境的具体内涵。“情境”源于我国古典文论“意境说”李吉林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环境辩证统一原理出发,提出情境的本质是“人为优化的环境”。对此,她在许多场合作过相关阐发,但并不系统,也缺乏同一性。通过相关文献的悉心梳理,作者认为人为优化的情境是富有教育内涵的生活空间和多维互动的心理场,也是情景交融的教育场域和理寓其中的靶向情境,并进而提出情境并非描述性概念,而是规范性概念有人将情境分成正向与反向情境、积极消极情境、有效和无效情境,初看之下并无逻辑问题,细究起来却是对情境的偏见和曲解。这就不仅丰富和延伸了李吉林对情境的相关论述,而且明确界定其概念形态,有利于解决情境概念的误解和误用问题。

二是全面揭示了情境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哲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乃至戏剧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情境是由主体、客体、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并因此提出情境具有主体性(师生共构)、建构性(知识镶嵌)、系列性(前后关联)和开放性(回归生活)等基本特征。情境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原因,也是情境教育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为我们揭示情境教育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是明确提出了情境建构的主要原则。李吉林生前就总结情境建构的“五大类型”和“八大途径”,它们根植于情境教学实验,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一线教师青睐。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归纳出情境建构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其中忠实性原则强调忠实于教材,着重解决情境建构的目标和内容问题;生长性原则注重植根儿童的真实经验,着眼解决情境建构的路径与方式问题;而审美性原则关注艺术的滋养,着力解决情境建构的形式与功能问题。这就为广大教师建构情境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秉持“守正出新,继往开来”的学术愿景,积八年之功潜心研读李吉林数量繁多的著述,孜孜探寻情境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和建构原则,既尊重原著,又不囿于原著,深刻诠释了李吉林教育思想体系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境观。该文在《教育研究》上的发表,无论对于推动“后李吉林时代”的情境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于建立情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为庆祝今年的教师节,《教育研究》杂志社在其公众号“教育研究微刊”提前推送了该文,阅读人数达8588次,在该刊近两年所有推文中排名第二。该文推送之日,恰逢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塑像落成暨第五届全国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活动举行,在与会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中引发强烈反响。此外,今日头条和南通市教育局公众号也及时进行了转发,部分情境教育实验学校和名师工作室还开展了分享和研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