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肖远骑教授作了题为《现代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我校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灿明教授主持,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黄建平、教科院副院长沈永江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主要成员、南通大学教科院师生共400多人出席了报告会。
在将近110分钟的演讲中,肖远骑教授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对面向未来的教育、改变中国教育现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活跃、多元、繁荣,正处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将引领教育做全新的改革;好的现代教育:适合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推动人类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时间、空间、自由、机会,让学生从小感受、从小培养。
肖远骑指出,我们今天正处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后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创新型、国际型、综合型人才。面向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他认为将处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四大特征就是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巨大的数据价值。那么,大数据时代教育的蓝图应是“互联网+”将引领教育做全新的改革: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课程;互联网+评价。他进一步指出,互联网+教学表示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圆桌教学是基本教学形态,将完全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并给大家展现了生动、精彩的视频:iPad成为课堂主轴的圆桌教学的课堂;互联网+时代即一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共建共享联盟;二是双师型教学:即一位教师教学主讲,一位教师辅导;三是360云教学实施,如360云网教育;互联网+学习即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互联网+课程等。具体案例,如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从高二在校生到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员赵柏闻;王羽熙策划执导班里的英语剧《指环王》并拍成DV,轰动全校;执着追梦科学的女孩——“小诺贝尔奖”得主施轶萌,中国学生星耀第62届英特尔科学工程大赛(Intel ISEF)。他还展示了人大附中与伊利诺伊数理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托马斯杰佛逊理科高中的中美四校学生合作的项目概况,指出四所学校的共识:环境和条件、学识成就、个性发展与超越小我,并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美国几所学校的风采。
肖教授表示,“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新特征。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也将指向“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生命成长”。要推进“教育+互联网”,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网络新教育”。在中国举国上下大搞“互联网+”,全国、全社会进一步深度数字软化的时候,美国悄悄地进入了“新硬件时代”。这里说的新硬件,不是主板、显示器、键盘这些计算机硬件,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造事物。今天的多轴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驮驴,机器人厨师等等,这些东西出来之前是大多数人想也不敢想的、也无法想象的事物。他指出引领着“新硬件时代”是那些极客和创客(GEEK & MAKER),并通过短片带领大家一起见识了3D打印机如何“打印”出人类肾脏。肖远骑强调,改革是2015年教育的新常态,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活跃、多元、繁荣,我们处于教育改革的伟大的时代,这是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时刻。
肖教授呼吁,中国教育的现状必须改变,当下的教育令人困惑,教育缺少主心骨,如虎爸、狼妈、绿领巾、病毒灵、钱学森之问……教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本质。我们要重塑人民所需要的好的现代教育:适合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推动人类进步的教育。
肖远骑教授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创造的土壤,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沃土;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学校的使命就是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一种尊重个性、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必须要有创新的种子,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善于发现创新人才的苗子,善于发掘创新人才的潜能,善于保护创新人才的灵性。即创新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空间、时间、自由和机会,让孩子从小感受、从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打造!(顾小燕报道)
专家简介:肖远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项目专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先后在匈牙利、美国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出版专著有《教育的天空》、《教育的瞭望》、《教育风铃》、《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等十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收录。